新闻网讯(记者 小阳、黄浩、王艳琼、张娟、许仲春、马文文)第二届中国武汉设计双年展于日前在我校昙华林艺术区正式开展,武汉市市长唐良智等各级领导、嘉宾、国内外著名设计大师和艺术家齐聚一堂,与广大师生、市民一道观看展览,共同见证这一文化艺术视觉盛事。
本届双年展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对此,校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分别采访了展览组委会副组长、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彭浩,展览策展人之一、武昌区委书记王立,展览组委会副组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策展人之一,我校徐勇民院长,展览执行策展人之一,我校环艺系教师詹旭军,以及观展市民与学生等,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第二届中国武汉设计双年展相关信息。
访展览组委会副组长、武汉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彭浩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昙华林艺术区改建过程中,您多次到现场调研指导工作,请您谈谈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艺术区所具备的优势与吸引力?
彭浩(以下简称彭):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艺术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艺术优势都可以成为艺术区改造的基础。无论从地域还是人文,都十分契合艺术区建设的重点。政府准备将昙华林艺术区打造成工程与艺术的结合基地。
记:昙华林艺术区的改建过程中,政府是如何发挥主导作用的?
彭:无论在前期规划还是后期施工都有紧密合作,改建期间湖北省委宣传部长尹汉宁,武汉市委、武昌区委等众多领导都先后多次到艺术区调研,看望艺术区知名老艺术家,实地察看场馆改造工程,现场指导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对昙华林艺术区及其周边艺术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以及推进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等提出指示建议。从此次的双年展的举办可以看出,改造工作是有精心筹备的,展馆的修建相当满意。
访展览策展人之一、武昌区委书记王立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本次活动筹备以及武汉城市建设发展中,政校企之间有哪些深度合作?
王立(以下简称王):在昙华林艺术区主展区改造及展览筹备以及武汉城市建设中美院一直在设计方面提供了比较好的实施方案和设计,美院在设计中负责美学上的总体把握,我们对美院设计总体上是支持的,活动的推进也十分顺畅、有序。另外在武汉城市建设中的桥梁、道路、建筑、地铁等方面,我们都希望可以将工程与艺术相结合,艺术融于城市建设才是最和谐美好的建设道路,在打造艺术城市的进程中,艺术是实现城市之大美的唯一途径。
记:您认为通过举办武汉设计双年展,对于提升市民文化艺术素养有什么意义?
王:我们是想通过这样的双年展使我们的工程建设让更多的市民知道和了解,在活动之中能够得到更多市民的认可和支持,能够得到广大市民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会积极收集市民的一些想法和意见,在反馈上来的不足与建议中对双年展进行调整与改进,希望武汉工程设计能有一个更大更快的发展步伐。
记:您曾说过“工程之美乃大美”,请问您如何理解“工程与艺术相结合”理念?
王:武汉设计双年展秉承“工程与艺术结合”理念。文化是城市之魂,艺术是城市之根。正如我们看到的此次双年展展出的现如今保存的武汉优秀建筑,从古至今很多优秀建筑工程都是设计与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经典。工程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而艺术的最终体现就是工程建筑的魅力,所以说“工程之美乃大美”。
访展览组委会副组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策展人之一,我校徐勇民院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此次双年展的举办是为了将武汉打造为“艺术化的城市”,简单谈谈筹备此项工作的一些准备和想法。
徐勇民(以下简称徐):作为策展人之一,我们在开展此工作之前,需要将定位确立并比较,利用武汉本身的优势文化的展出提升武汉的整体形象,打造武汉特色工程。此次会展因多种原因立定我校昙华林艺术区开展,我校专门做出多处改建,建立起一个艺术大本营,形成自由参观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在双年展里扩大并新添众多大师作品,让市民可以更为了解并融入文化当中。
记:您心目中的艺术城市应该是怎样的?
徐:艺术城市在我认为,应该每个公民都有对艺术的认知,不单单参观艺术品体验艺术生活,还需要有对艺术的正确认识与了解。艺术城市中的艺术在每个人的身边,不仅仅只存在于美术馆和展馆内。同时,艺术城市的建立工作需要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记:昙华林艺术区重新改建升级后对于学校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何促进意义?
徐:双年展得力于武昌区的认可和投资,重新升级后的昙华林艺术区更有利于美院的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对学校整体发展有帮助,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记:我校昙华林艺术区被选中举办双年展的优势在哪里?
徐:位置交通方便、得天独厚的区位环境,及其十分悠久的文化积淀。昙华林艺术区身居武昌腹地,文脉的传承与地气的融合,加之百位艺术家的入驻,使得昙华林艺术区及其周边形成了一个艺术高密度和高程度的地域。除了这些,艺术区目前拥有80亩土地,80000平方米的建筑区,都是值得利用的可贵资源。
访展览执行策展人之一,我校环艺系教师詹旭军
记者(以下简称记):在此次双年展的策展中,我校做了哪些努力?
詹旭军(以下简称詹):首先是提供场地,我们通过布置场地来营造整个双年展的独特艺术氛围,这实际上是一项颇为艰难的任务。其次,从展览主题上,充分发挥了学校作为专业艺术院校的优势,从艺术方面考虑,结合各个专业,通过创作、教学实践和文化研究来共同体会和诠释艺术同城市建设、科研等文化方面的关系。
记:这次展览是如何秉承“工程与艺术”的理念来表达此次
“艺术化的城市” 的主题呢?
詹:展览展出的一些历史老建筑本身就是工程与艺术的结合,再加上艺术家根据工程设计的主题进行艺术创作,通过精确的复原和艺术的画面处理、回归建筑图纸,提升了工程设计的高度,展现了武汉文化的传承。这一届双年展注入了新内容,更着重表达了艺术家如何来看待工程设计,在展览中新媒体艺术首次得到应用,展览从传统的静态展品升级为动态影像,展览空间也从美术馆扩展至全市公共街区,同时将举办国际性论坛,国家级论坛及行业性会议。
访观展市民,我校工会退休干部
记者:请您谈谈观看这次双年展的体会?
市民:我是一个“老武汉”,平时非常喜欢艺术。近年来对于武汉的发展变化我有切身体会,好多高楼大厦盖起来了,到处都是长方形的建筑,哪里都是一个样。这次来到双年展看到了这么多我们武汉独特的老建筑,我感觉这才是真正的武汉。希望我们能更多的保留住有特色的老房子,同时建造出具有地方味道的建筑来。通过这种艺术文化来引导我们城市的发展,是件有意义的好事,我相信武汉的环境将会越来越宜居。
访观展市民,一名桥梁设计师
记者:您觉得这次双年展对您而言有怎样的意义?
市民:我是一名桥梁设计师,我觉得无论是桥梁还是其他建筑,都应该融入城市的文化底蕴。建筑在塑造城市形象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艺术又能提升建筑的内涵。今天和家人一起观展,不仅是自身的一次学习,也能让孩子了解我们武汉的独特建筑文化,很有意义。
访设计专业观展学生
记者(以下简称记):观看这次双年展有何感受?
学生(以下简称学):对于我们这种来自外地的学生来说,非常想欣赏武汉的地标性建筑,这样才能直观的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同时我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此观看到这么多的武汉老建筑和实在特别难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也希望城市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宣传和推广。
记:这次展览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学:我觉得是那些建筑模型,完美的再现了原来的老建筑,做工相当考究,细节部分表现淋漓尽致。